大井先生古井不波的臉上終于有了動容的神色,伸手恭敬地接過梁遠手里的資料。
前世的1969年,美國的貝爾電話研究所發(fā)明了ccd,它是一個將“光”的信息轉換成“電”的信息的魔術師。
當時的索尼公司開發(fā)團隊中,有一個叫越智成之的年輕人對ccd非常感興趣,開始了對ccd的研究。但是由于這項研究距離商品化還遙遙無期,所以越智成之只能默默地獨自進行研究。
1973年,一個獨具慧眼的經營者——時任索尼公司副社長的巖間發(fā)現(xiàn)了越智的研究,非常興奮地說道:“這才應該是由索尼半導體部門完成的課題!好,我們就培育這棵苗!”當時的越智僅僅實現(xiàn)了用64像素畫了一個粗糙的“s”。
然而,巖間撂了一句讓越智大惑不解的話:“用ccd造攝像機。我們的對手不是電器廠商,而是膠片廠商伊斯特曼·柯達!”當時的索尼和柯達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,為什么對手會是柯達?
時間過去了近40年后,當索尼推出使用800萬像素的f828數(shù)碼相機步入市場的時候,謎底終于揭穿了,巖間說的是“要以超過柯達的膠卷照片的圖像質量為目標搞ccd開發(fā)!”
巖間是那種有遠見的經營者,索尼開始引進晶體管時,站在第一線指揮的就是巖間,他親自到美國考察,從美國不斷地發(fā)回技術報告,靠著這些報告,索尼前身的東京通信工業(yè)生產出了晶體管,成長為世界一流的半導體廠家。
當時,ccd只是實驗室里的東西,誰也沒有想到它能成為商品。因為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,人們普遍認為:運用大規(guī)模的集成電路技術、完美無缺地生產在一個集成塊上具有10萬元件以上的ccd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一般的企業(yè)在搞清這個情況以后就從研究中撤了下來。但巖間卻不這么認為,他的結論是:“正因為機會誰都沒有動手搞,我們才要搞!”
這在當時是一種邊沿的研究,溫吞水的努力是難以奏效的。而且,這還是一項很費錢的研究,據(jù)說從開發(fā)階段直到實現(xiàn)商品化,索尼花在ccd上的錢高達200億日元。項目研究雖然只花了30億日元,但因為ccd的加工制造需要大量專有技術,實現(xiàn)大量生產時的技術積累過程難度最大,所以這方面投下了170億日元。
因此,這個項目如果沒有優(yōu)秀的經營者的支持根本辦不到。巖間曾任索尼的美國分社長,回到日本索尼以后擔任副社長兼索尼中央研究所的所長。據(jù)索尼開發(fā)團隊帶頭人木原的回憶:“回國最初,巖間視察了中央研究所的全體,隨著時間的過去,他的關心逐漸移到了ccd開發(fā)方面。大家注意到他一天之中有一半是在從事ccd研究的越智成之身旁度過的。到了1973年11月,ccd終于立了項,成立了以越智為中心的開發(fā)團隊?!?br>
在全公司的支援下,開發(fā)團隊克服重重困難,終于在1978年3月制造出了被人認為“不可能的”、在一片電路板上裝有11萬個元件的集成塊。以后,又花了2年的歲月去提高圖像質量,終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ccd彩色攝像機。
在這個基礎上再改進,首次實現(xiàn)了ccd攝像機的商品化。當時,ccd的成品率非常低,每100個里面才有一個合格的,生產線全開工運轉一周也只能生產一塊。有人開玩笑說:這哪里是合格率,這簡直就是發(fā)生率!索尼接到全日空d攝像機的訂單,其中用的ccd集成塊的生產足足花了一年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