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方國家說起來都是這個憲章那個憲法,高大上。
但其實,所有這些憲章或者憲法都必須有個前提,那就是對等的實力。
如果沒有對等的實力,這些憲章或者憲法就只是個擺設(shè),西方國家掠奪或者奴役起其他國家來眼睛都不會眨一下。
所以崇禎不相信西方國家真會遵守契約。
之所以簽署羅馬和約,也只是為了讓歐洲世界碎片化。
再說了,沒有在和約上加入海外殖民地的條款對于大明海軍也更有利,這樣在搶掠這些歐洲國家的商船時也就沒有任何的約束可言。
……
崇禎29年公元1655年正月,崇禎從羅馬啟程回大明。
同一天,朱慈炯也率騎兵第1師踏上返回大明的征途。
由于參與此次遠征的明軍有五個騎兵師,10萬騎兵將士外加30萬匹戰(zhàn)馬,數(shù)量如此龐大的人與馬,縱然大明海軍齊聚了三大艦隊48艘重巡洋艦,也是沒有辦法運走,所以騎兵軍團只能走陸路先回中亞,然后再回到尹犁。
等到了尹犁之后就可以坐火車返回大明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